李子悦
在近日举行的新大众文艺座谈会上,一位作者的分享引发关注。她是王晚,既是穿梭于城市街巷的外卖骑手,也是坚持写作十余年的“素人作家”。从印刷工、保洁员到外卖骑手,她以多重劳动身份扎根生活,用“平视的视角”书写普通人的生活,成为新大众文艺浪潮中一个鲜活注脚。
作家王晚。 曲磊摄
“新大众文艺‘新’在写作视角与群体变化。”王晚在访谈中坦言。她参与过的素人文学论坛中,保洁员、摆摊者、盲人等多元背景的写作者正涌入创作领域,打破传统文学圈层。这种变化让文学走向烟火人间,以第一手经验记录真实的中国社会。
王晚本人便是典型代表。19岁赴京后,她从事过17种体力工作,繁重劳动反而让她有了思考的空间,在生计中坚持阅读与写作。“体力活能空出脑子琢磨事情,”她笑道,“有时候地上掉一张带字的纸,我都会捡起来看一看。”这种对文字的饥渴,让她在奔波中写下千余首诗歌、近百部短篇和十几部长篇。
展开剩余52%在创作非虚构作品《跑外卖:一个女骑手的世界》时,王晚将“平视”理念贯穿始终。“我不带情绪、不带态度地表达我看到的事物、切身的感受、真实的经历。”书中记录女性骑手面临的宫寒、性骚扰、体力透支等困境,却刻意避免煽情与评判。“被看见比被评价更重要,”她强调,“底层女性更需要被看见。”
创作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。“每天六七点起来开始写作到十点出门,跑外卖到下午两点,回来随便吃点东西,继续写作到五点再出门到八点回来,继续创作到晚上十一点多睡觉。”两个月内,王晚在跑外卖的间隙中写下了19万字初稿。“腿麻得睡不着,还怕影响跑单等级,文字是在生活中穿梭。”
这份执着最终打动了出版方。编辑评价其稿“虽不完美,但充满生命力,能看出写作功底”,罕见地迅速签约。在王晚看来,这种“在生存夹缝中写作”的状态,恰是新大众文艺的精神内核——它不是为了彰显才华,制造与世界的距离,而是建立沟通,让更多被忽视的群体、被折叠起来的鲜活生命,得以在文字中被看见,理解;同时,给他们的疑问一个答案。
从劳动者到写作者,王晚的双重身份映射出新大众文艺的深刻变革:文学正从精英书斋走向市井街头,成为普通人表达自我、连接社会的工具。“写作对我而言,就像每天要洗衣服一样自然。衣服脏了就要洗,心中有话就要写。未来我会继续用不煽情、不矫情、不苦情的方式写作,平视当下。”在新大众文艺的浪潮中,这位骑手作家用最真实的生命体验证明:普通人的故事,值得被写入这个时代的史诗。
发布于:北京市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