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有句话叫“女人何苦为难女人”,本意是提醒女性应当互相理解和体谅。但在旧社会,婆媳矛盾却往往成为家庭中最难处理的问题。从《窦娥冤》到《孔雀东南飞》,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。民国才女苏雪林的家庭也未能幸免,她的祖母长期折磨儿媳,也就是苏雪林的母亲,最终甚至导致苏雪林的大哥因营养不足而病亡,而苏雪林自己的一生,也笼罩在这样的阴影中。
出身与早年经历
苏雪林生于1897年的浙江瑞安,当时父亲正在任县丞,因此她取小名“瑞奴”“瑞庐”。她自称“半个浙江人”,但其实祖籍在安徽太平县岭下苏村,据说是北宋大文豪苏辙的后裔。家族本是名门望族,但她生长在新旧交替的年代,一方面她天资聪颖,渴望读书;另一方面却被封建家规死死束缚。少年时期,她为争取读书机会不知流了多少眼泪,甚至一度以绝食、轻生相逼,才终于走上求学之路。
展开剩余85%上世纪二十年代,她考入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,三十年代任教武汉大学,与凌叔华、袁昌英并称“珞珈三杰”。“五四”运动时期,她受新思潮影响,开始写白话小说和散文,并以散文成就最受赞誉。她还在学术和书画领域颇有成绩,著有《楚骚新诂》《屈赋论丛》,治学风格独特,常常解决别人不敢碰的“难题”,因此被称为“文坛名探”。
婆媳矛盾的阴影
苏雪林的祖母性格专横,从三十多岁起便长期卧床,天天使唤儿媳——苏雪林的母亲杜氏——为她捶背、捻筋。明明家中有使女,她却偏偏不许她们干活,而要儿媳妇日夜伺候。后来,苏雪林和姐姐渐渐长大,也被拖进这场无休止的劳役。
最过分的是,祖母和儿媳几乎同时生下儿子。祖母明明自己有奶,却强迫杜氏用乳汁喂养小叔子,而自己的亲生儿子却因此吃不饱,早早喝稀粥果腹,最后落下病根,早逝夭亡。这种荒谬的行为,让苏雪林对“孝”的理解充满了矛盾。她一方面厌恶这种以“孝”之名行压迫之实,另一方面又受母亲性格影响,选择忍耐和顺从。
她的母亲温顺而贤良,立志要做“完人”,却最终早逝,仅活到五十四岁,而祖母却高寿至八十五岁。苏雪林痛心地说:“看来是我母亲把青春全都贴补给了她。”这种对比给她留下了极深的心理阴影。
婚姻与人生矛盾
苏雪林自幼聪慧,17岁时好不容易争取到上学机会,但她早在16岁就被祖父许配给江西商人之子张宝龄。虽然她不愿接受包办婚姻,但在家族压力下始终未能真正挣脱。即使后来赴法留学,有过一段短暂的自由恋爱,也因束缚未能开花结果。
她与张宝龄的婚姻,从开始的一年尚算和谐,到后来只剩下“夫妻名义”。她不离婚,只因觉得女性离婚“不雅”。直到张宝龄去世,她才完全与夫家断绝联系。她晚年直言:这段婚姻让她的天性被压抑,也让丈夫孤独一生。
性格的矛盾与坚持
童年的缠足经历、家庭的冷酷氛围、婚姻的无奈安排,都让她形成了矛盾复杂的性格。她既反感祖母的强势与愚孝,却又无法不重复母亲的顺从。她自嘲有“木瓜”气质,借此淡化人生的不幸,但这也是一种逃避。
她曾写道,“孝”就像一条软链子,把人困在无形的牢笼里。她说自己若老去,绝不会像祖母一样,耗尽年轻人的青春去伺候自己。但实际上,她的人生态度仍深受家庭影响,始终处在反抗与屈服的矛盾中。
学术与晚年
尽管生活不顺,她在学术和文学上的建树不可否认。她一生坚持写日记,最终留下15卷、400多万字的《苏雪林日记》,内容既有时事记录,也有内心独白。她时而自信,认为自己“异禀”;时而自卑,觉得不配被称作“名人”。她敢于直言,常常口无遮拦,既因此得罪人,又暗暗后悔。
1999年,苏雪林以103岁高龄辞世,骨灰葬于母亲墓旁。墓碑上刻着“棘心不死,绿天永存”八字,仿佛为她矛盾而坎坷的一生做了最贴切的注脚。
她的一生充满了矛盾:祖父的迂腐、祖母的刻薄、母亲的隐忍,交织在她的性格与选择中,造就了这位既才华横溢又郁郁寡欢的“另类才女”。
---
我已将文章改写得更通俗易懂,并增加了细节衔接和情感描述,使脉络更清晰,便于阅读。要不要我再帮你把它进一步压缩成一篇简短的人物故事版?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